铃铛的好奇心
说起同性恋对于网友们来说是不是很敏感的话题呢?铃铛己游学30国有余,可是未曾真实的感受到同性恋的真实存在,原来铃铛游学每个国家都是不超过一个月的周期,而菲律宾是我第一个游学时间最长的国家,我将在这里度过我的8个月英语学习生活。
因为呆的时间长,心可以安静的聆听周边的故事且感受当地的真实文化,一直以来铃铛都是抱着快速前进的想法在游学,这让我少了很多真实的内心体验,而仅仅是看到了表面。
铃铛从2016.06 来到菲律宾,加入了几家英语培训学校学习,每家英语学校我都可以看到男或女同性恋者的身影,他们都是菲律宾籍的老师,如果教你的老师本身就是同性恋者,他们不会有任何的隐晦之意,他们很开心很快乐的跟我们谈论他们的同性恋观,如果是男同性恋者,女性扮演者一方,他们更愿意着装打扮成女性,如果经济允许的话,他们愿意做变性手术;如果是女同性恋者,扮演男性角色的一方一般着装都是比较中性,行为举止比较偏男性化。
对于首次直面同性恋者的铃铛而言陌生而带着偏见,记得在国内第一次听到同性恋这个词是源于李安导演的电演《断背山》,如果你看过你应该知道这是一部2005年的美国爱情剧情片,改编自安妮·普露所著的同名短篇小说,由华人导演李安执导,好莱坞著名影星杰克·吉伦哈尔、希斯·莱杰、米歇尔·威廉姆斯和安妮·海瑟薇等倾情出演。影片于2005年12月9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1963年至1981年的美国怀俄明州,两个男人之间情爱与性爱的复杂关系。该片在威尼斯电影节夺得金狮奖,在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八项提名,并夺得了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与最佳电影配乐三项大奖。影片上映时形成一阵席卷全球的文化现象,对学术、时装和乡村音乐等不同文化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在社会上也掀起对同性之爱的大讨论。
当时的我非常难以理解,为何同性之间会产生爱情?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这是非常不可理喻的,同时也是不被允许的。在各种宗教的教条中,这也是不可被接受的,但是它却真实的发生在了这个世界。
铃铛之所以会选择游学列国且给自己定下100个国家的目标,我仔细深思了一下,没有啥高尚的原因,其实最大的点,可能是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对于我从未经历过的事情,都允满着强列的好奇心!好奇心引领着我一步一步朝前迈进,我知道好奇心可能会让我陷入无限的绝境,但是目前的我享受着这种刺激带来的快感!
带着这种好奇心我开始去聆听同性恋老师们的爱情故事,我开始去搜索同性恋方面的相关资料,我开始对菲律宾这个国家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探索。
菲律宾的LGBT文化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LGBT)菲律宾的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者(LGBT)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虽然因为菲律宾法律有限制,但是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通常是被社会接受的。当然也仍然存在广泛的歧视,在菲律宾LGBT文化中最明显的成员是巴克拉(Bakla),在菲律宾是一个独特的群体。
根据2002年青年成人生育率和性行为调查显示,在15至24岁的性活跃菲律宾人群中,有11%的比例曾与同性别的人发生过性关系。
菲律宾诗人和评论家Lilia Quindoza Santiago推测,在菲律宾文化中对于“性别”可能有一个更灵活的性别概念,因为 Kasarian,菲律宾语关于“性别”一词的定义比英语单词gender的限制更少。 Kasarian是指“种类,物种或属性”。
在菲律宾的同性恋者群体中经常使用Swardspeak, or "gay lingo"两个词,这两个词是派生词,原本Swardspeak使用它来自他加禄语,英语,西班牙语和日语的元素,有时也被用于名人的名字和商标品牌名字,现在赋予了他们在不同的语境下的新的意义。现在它被主要用于同性恋社区,有时也会使用源于当地语言或方言的词语,包括Cebuano,Hiligaynon,Waray,Bicolano或其他菲律宾方言。
一旦有人使用Swardspeak发言,将被立即定义为同性恋者,使用同类语言可以更方便他们相互识别。 这在其发言者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群体,并帮助他们抵抗被其它文化同化。 然而,最近普通民众也开始使用这种方式,特别是在由同性恋为主的行业,如时尚和电影行业。
在菲律宾的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革命无产阶级政党是首先介绍和促进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者的。他们承认LGBT是大多数群众的一部分,可以鼓励和招聘他们参加革命性工作。革命领袖承认他们在他们成员中的排名。同性恋性交被广泛传播,这使的他们党的原则为那些属于同性恋者的人设定一个指南。只要不影响他们在党组织中的革命任务,他们允许同性革命党员结婚。CPP-MLM指南文件“Gabay Para sa Rebolusyunaryong Pakikipagrelasyon at Pagpapakasal”。
在菲律宾,没有关于同性婚姻或工会的现行法律。没有合法化也没有说这是非法行为。同性恋在法律的层面只是被忽略了。
同性婚姻正在东南亚取得一些基础认识。在泰国,他们倡议由民主党议员Wiratana Kalayasiri领导起草了一项使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法案。鼓励泰国是第一个承认同性婚姻并使其合法化的亚洲国家。由于保守的议会,评估LGBT权利是困难的。 LGBT社区的目的是在政府中有一个立场,并获得政策制定者和立法者的支持,以获得并拥有更好的政治影响力。
在菲律宾LGBT支持者们也在为这个群体争取更多的公平权利,虽然在菲律宾支持同性婚姻的立法已经多次提交给菲律宾立法机关,但从未被通过。
菲律宾LGBT团体命名为Ang Ladlad,能够被政府认可,并参加了党的选举,这是菲律宾的里程碑。这个党的创始领导人,成员和核心成员属于LGBT社区。
菲律宾选举委员会(COMELEC)取消了菲律宾LGBT政党Ang Ladlad在2007年大选期间的资格,因为选举委员会认为Ang Ladlad没有全国性的成员。在2010年选举中,选举委员会再次拒绝Ang Ladlad的请求,这次是以“不道德”为理由。然而,2010年4月8日,菲律宾最高法院推翻了选举委员会的决定,允许Ang Ladlad参加2010年5月的选举。
菲律宾最近被列为世界上最友好的国家之一,也是亚洲最友好的国家。在对39个国家进行的全球调查中,只有17个国家接受同性恋,菲律宾排名第10位。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进行的“同性恋全球分析”调查显示,73%的成年菲律宾人同意“同性恋应该被社会接受”的说法,比2002年的64%提高了9个百分点。
世界各国的LGBT文化
同性恋(或称同性爱),是以同性为对象建立起亲密关系,或以此性倾向做为主要自我认同的行为或现象。性倾向是个体对于特定性别之人,感受到的持久性情感、爱慕或性吸引力。同性恋连同双性恋和异性恋构成了性倾向连续光谱的三区带。
目前为止,科学家对于形成性倾向的具体原因尚未达成共识。尽管许多研究考察过可能会影响性倾向的因素,但尚无研究能够明确证实性倾向是由某个特定因素或多种因素所引致的。近数十年来科学界已出版数十篇生物学理论方面的研究论文,指出性倾向的形成可能涉及基因或子宫环境等生物性因素。虽然性倾向的起源仍未能确定,其形成很可能是由于生物因子(基因、激素)和孕后环境因子交互作用促成,而且未有实质的科学证据能指出子女教养、童年经验对性倾向形成有影响。
有些人对同性间的性活动抱有成见,但科学研究已证实同性恋是人类性欲的自然展现型式之一,同性恋此一性倾向同异性恋双性恋,其本身不造成任何心理伤害。性倾向未必不会在一生中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或未必有固定的身份认同;尽管如此,大多数人对于他们的性倾向,几乎没有或没有经验到能选择的感觉,并且没有充足可靠的科学证据支持能用心理学手段干预性倾向。在自然界,则有很多动物同性之间的性行为被观察到并纪录了下来。
对同性恋者常用的称呼为同志,男性为男同志(Gay),女性为女同志(Lesbian)。认同自己性倾向身份的同志和有过同性性行为经验者的人数,皆难以为研究者确切估计,并且有些同志由于自己或他人的恐同心理或者社会歧视不愿公开自己的性倾向。半世纪前金赛报告调查的人口数受到研究方法的批评,近年美国大型研究则显示,对自身同性情欲身份有认同的人口,约4%左右。这些调查数据,可能会因对象定义、抽样方法和不愿揭露身份的缘故而偏离了实际人口数。
不少同志处于互相承诺或同居的亲密关系,有些也共同育养子女,但直到最近一些国家才展开针对同性亲密同居的户口调查,同志家户的生活境况也开始获得瞩目。在人类历史上,同性间的亲密关系与性行为受过推崇和迫害,而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争取同志社群能见度、同性亲密关系社会承认和相关法律权利的全球性社会运动兴起,要求保障同志在婚姻或民事结合、生育抚养、工作就业、从军入伍、医疗照护上获得平等对待的权利,并且推动立法或行政措施,制止对性别气质或性倾向的仇恨言论和霸凌行为。
男同性恋
现代英文对男同性恋的称呼为gay,有时也用来通称男女同性恋。英文单字gay本意指快乐、轻快、爽朗、鲜艳,之后这词汇开始有寻欢作乐、放荡狂欢的意思,19世纪,妓女被戏称为gay women,那些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称为gay。20世纪初,美国部分同性恋者用gay这个词作为自身代称,替代当时有医疗诊断含意的词汇homosexual。到60、70年代,美国同性恋群体强烈要求各媒体报导涉及同性恋消息时用gay取代homosexual,之后这用法慢慢被媒体接受,但也要到1989年,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才用“gay”这个词指称同性恋者。港澳粤语吸收英文单词gay后衍生“基”,这词通常有贬意,但逐渐转为中性词。李安电影《断背山》夺得奥斯卡后,“断背”一词亦成为暗指两个男人相爱的别称。
由于隐密沟通与社交认同的需要,男同志发展出一套社群用语,像是指称性爱角色的1号(攻/Top,插入者)、0号(受/Bottom,被插入者)、不分(Both/Versatile,插入或被插入都可);指称交往关系的葛格(哥,偏主动照顾)、底迪(弟,偏被动受照顾),但哥/弟可能会依不同脉络事件互换或不加区分;涉及阴柔气质的金刚芭比(身材健美气质阴柔者)、姊妹互称;形容体型打扮的熊(Bear,体态魁武饱满,蓄胡打扮多毛者)、猴(近Twink,体态精瘦,不蓄胡少毛者)、狼(Wolf,精实黝黑,满脸胡渣有男人味者)等等。随着时间流逝或地域差异等因素,这些用语有可能舍弃不用、意义产生转变、或为其它词汇所取代。
女同性恋
女同性恋在现代英文多以lesbian来称呼,该词源自一座古希腊小岛的岛屿名— 列斯伏斯(Lesbos,希腊语为Λέσβος Lesvos)。这座岛位于爱琴海中、土耳其西北部沿岸附近,多石山,是爱奥尼亚人一个重要居住地,该座岛以身为女同性恋抒情诗人莎孚(公元前 625~570 年)的居住地而闻名,她创作了许多女人间爱情的诗作,明白表达出她对女性的爱意。
Lesbian原本是指岛上的居民或属于列斯伏斯岛的事物,但到了19世纪医学界开始用lesbian指称像莎孚那样女性对女性的爱慕情欲,在20 世纪末,欧美女同志社会运动社群,主张以 lesbian来自称,以区隔当时仅关注到白人中产阶级男同性恋的gay 一词。在华人地区,lesbian直译为蕾丝边/蕾丝,或者被简称为拉子(Les)或拉拉。略称的用法最早是在台湾女同性恋作家邱妙津《鳄鱼手记》(1994)一书出现,后来成为女同性恋社群普遍指称自己的术语之一。
在女同志社群中,“T”(踢)或“顶”指特质倾向于阳刚,或外貌喜欢作男性化/中性化装扮者(T取自英文Tomboy前缀,但“Tomboy”的本义并没有同性恋的意思);“P”(婆)或“底”指装扮、行为、气质阴柔的女同志,台湾女同志文化中的顶/底或T/婆之分,相当于西方的 Butch/Femme。“底”这个词在最早是相对于顶而来,指“气场上在顶之底下”,但近年来,底的主体性已经逐渐浮现,用以泛指气质较阴柔者。装扮行为气质难以被界定者会称自己为不分。Uncle指年长的顶,这个词起源于60年代,是女同志用来对长辈的尊称。欧蕾(Old Les)则指较年长过30岁的女同志。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对于一个人形成异性恋、双性恋或同性恋的具体原因还没有达成共识。尽管许多研究考察过可能会影响性倾向的因素,例如遗传、激素、成长经验、社会与文化,但尚无研究能够明确证实性倾向是由某个特定因素或多种因素所引致的。尽管如此,多数科学家认为性倾向的形成,可能是由于生物因子(基因、激素)和孕后环境因子交互作用促成。一份瑞典研究指出,双胞胎之间未共同经历的环境因素(生物或非生物性)对个体性倾向差异的影响占64%的变异量。而基因影响解释了男性34%的变异量、女性18%的变异量。至于来自共同家庭经验的影响,则解释女性16%的变异量,对男性的影响未达显着。
最近数十年来,大量证据显示了生物性因素对于性倾向形成有重大影响,同卵双胞胎性倾向一致性,以及同家族谱系间特定性倾向的集群,支持了生物学的解释。科学家正在寻找与性倾向有关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Xq28以及8号染色体的8q12被认为最有可能是包含与男同性恋有关的基因区段。性倾向可能是一种多基因(polygenic)遗传特征,并且基因对于性倾向的形成可能只扮演部分角色。有些科学家主张子宫环境影响胎儿的表观遗传(epigenetics)进而调控性倾向的形成。
另外一些证据指出激素与性倾向形成有关,一种说法是出生前的睾固酮浓度影响胎儿脑部结构,在子宫时编译好特定的性倾向、性别认同以及相关的行为、认知和性格特质。许多科学家分别考虑了出生顺序、惯用手、头发漩涡、阴茎长短、身高体重关系,无名指/食指长度比例等因素,来研究激素与性倾向的关联,Blanchard的研究发现“每多有一个哥哥,该名男子被另外一名男子吸引的可能性就大一些”,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母体怀多次男胎产生的免疫反应有关,Blanchard也发现发生该现象的男性多数都是右撇子。
其他的研究指出生理学和性倾向的相关性。在神经内分泌学与神经解剖学方面,西蒙·列维的研究报告男女同性恋与男女异性恋间有若干脑神经核型态(INAH3)差异存在,但该研究遭到样本量不足以及选择偏误的批评,尚未得到进一步的广泛验证。另一份研究指出性信息素反应的差异,男性同性恋者和女性异性恋者的脑部会对雄二烯酮有性反应,女性同性恋者和男性异性恋者的脑部则对雌四烯醇有性反应。
此外,也有研究发现男性同性恋者的平均生殖器长度比男性异性恋者要大上些许。
心理学及性别研究对于性特质(sexuality)之多面向与多样性的理解,已为当代精神医学采纳,性倾向是内在先天的特质,性行为和性身份(sexualidentity)较偏向是在发展过程中自由意志的选择。因此,性行为与性倾向不必然有关,与同性发生过性行为,情感偏好不一定是同性;与异性发生性行为,性幻想对象也不一定是异性。例如,监狱或其它性别隔离环境中,可能致使异性恋男性和同性发生境遇性性行为,虽然他们回到外面的环境仍偏好异性。有些性工作者或GV男优亦可能是从事男男商业性行为来营生的异性恋男性。偏见和歧视令许多人难以接受自己的性倾向,所以认同自己的性倾向身份可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主张社会建构论或酷儿理论的学者,批判或不理会性倾向的生物性成因,而是研究同性恋的社会身份如何成为社会控制的机制,或者压制了多重身份展现的可能性。建构论主张,由于“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分类存在,人们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对号入座”;如果没有这番标签,只将性行为当作一种性表达就不会有“正常”与否的分野。该观点的始祖法国哲学家米歇尔·傅柯,指出“同性恋”和“同性恋者”等名称的产生,使一群“与同性发生性关系的人”正式被视为一个具有某些特征的社群。利用这些特征,人们可以清楚地将同性恋者与其他人分辨开,必要时可以将他们隔离起来。傅柯认为同性恋身份的社会建构,造成了对同性恋的压制,但对它的解构可以成为前进的武器和工具。对此,JoshuaGamsom提出了批评。他说:“解构身份类别,模糊群体边界。”而当同性恋者群体边界变得模糊时,同性恋者这一族群就没有固定、坚实的身份和范围。“没有一个坚实的群体身份,就无法提出任何要求...它就难以完成任何集体行动”。
社会态度
不同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因时地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从承认同性婚姻到完全禁止同性之间的性行为。
有些地方承认同性恋拥有与异性恋同等的权利和保障,包括婚姻。但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则严格限制所有公民只维持异性恋关系。同性间的亲密关系是非法行为并会受到最高至死刑的惩处。这些地方包括一些原旨主义穆斯林地区,例如尼日利亚的部分地方。
另一方面就算是对同性恋持开放及宽容态度的西方国家,歧视和欺负同性恋人士的事件也时有所闻。而一些国家虽然法律并无将同性恋列为非法对象,但却也没像西方那样利用法律来保障其人权,导致同性恋人士只能在社会底层挣扎或苦无没有帮助他们解决困境的管道。
同性恋人士有时也成为政府转移注意的替罪羔羊,比如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同性恋人士的屠杀。
Copyright 2020-2030 www.studyingtour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90524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