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非洲,人们往往只联想到落后与贫穷,面对灿烂文明的认识多数也只限于埃及。然而在非洲大陆的西北角,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奇妙国度:
摩洛哥,非洲西北部的一个沿海阿拉伯国家,东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紧邻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西部濒临大西洋,北部和西班牙、葡萄牙隔海相望。
被称为 “ 北非花园 “;撒哈拉沙漠和雪山在这里绽放;被《Lonely Planet》评为全球十佳旅行目的地;小王子在这里出生,《一千零一夜》为之绽放。
身在非洲,却近似欧洲。由于地理上靠近欧洲,历史上又与罗马帝国、法国、西班牙有过分分合合的纠葛,摩洛哥的文化上多多少少受了点欧洲的影响。它的建筑风格既有欧式小清新,又有伊斯兰式的传统繁复。 从马拉喀什的雕梁画栋千姿百态到古城菲斯的天方夜谭;从卡萨布兰卡大清真寺的万般惊艳到梅克内斯的惊喜满途;从撒哈拉沙漠的漫漫黄沙到直布罗陀的天涯海角;更有舍夫沙万的梦幻蓝彩和艾西拉艺术小清新...... “ 缤纷色彩闪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 ”。摩洛哥是一个多彩的国家,每一种颜色都代表了一种性格,一种漫长岁月沉淀出来的韵味。
这一次,“ 思辩 ” 带你走进脱离了现实的逆旅,掉进摩洛哥的童话盒子! “ A kiss is still a kiss, a sigh is just a sigh,the fundamental things apply,as time goes by .”(“ 还是那个不变的吻,不会褪去的叹息,任时光流逝,真实永不变......”) 这句来自《卡萨布兰卡》的经典歌词,表达了孕育这个爱情传奇的北非国家 —— 摩洛哥的迷人之处。 老实的情歌不会过时,这个代表着永恒与浪漫的远方,总是牵动着人们最深的向往。 卡萨布兰卡源于西班牙语 “Casablanca”,意为 “白房子”。跟 “舍夫沙万” 肆意的蓝不同,卡萨布兰卡全城以白色为基调。迈阿密的海风杂糅着《北非谍影》,将浪漫代代相袭。 海上远眺卡萨布兰卡,清晰地看到在蔚蓝色的海水和天空之间,有一条轮廓鲜明、高低起伏的白线。甚至,将卡萨布兰卡的哈桑二世清真寺,直接建在了大西洋里。上图:哈桑二世清真寺(阿拉伯语:مسجد
الحسن
الثاني)是摩洛哥的一座清真寺,位于卡薩布蘭卡(达尔贝达)的大西洋海岸上。因系前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发起并捐资筹建,故名。1986年7月12日动工,1993年8月30日竣工,耗资近6亿美元。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宽100米,长200米,高60米;礼拜殿及广场可容纳10万人做礼拜。寺内宣礼塔高达210米,是世界最高的宣礼塔。男女沐浴室可容纳1400人沐浴。规模为世界第三大清真寺。另有伊斯兰教经学院、图书馆、讲演厅、会议厅等。
不论你在卡萨布兰卡待几天,最不能错过的,是有着世界最高宣礼塔的 “ Mosquée Hassan II 哈桑二世清真寺” ! 摩洛哥建筑风格在这里被全然展示。装饰以复杂的几何图案和植物藤蔓为主,手工打造拼接的马赛克遍布整个建筑。门、立柱和墙体布满了精细的 Arabesque 纹饰 ...... 绝对是卡萨布兰卡最值得花上半天的地方。 最忧伤的古塔与最荒凉的废墟,公元12世纪曾经成为首都,公元1912年再次成为首都至今。很多人不知道,拉巴特才是摩洛哥真正的首都,在这里,你将看到古代摩洛哥最优美的建筑之一……
1956年,穆罕默德五世国王领导摩洛哥摆脱法国殖民走向独立,逝世后葬在此地,墓室内两侧分列为他的两个儿子 “哈桑二世” 及其弟 “阿卜杜拉” 亲王墓。 穆罕默德五世陵墓前方的广场比陵墓古老许多,建于12 世纪的 “哈桑大清真寺” 遗址,312 根石头残柱与一座雄伟的 “哈桑塔”,是18 世纪一场大地震后的幸存建筑,高度44 米,美轮美奂,是古代摩洛哥最优美的建筑之一,也是拉巴特的地标。
左上:哈桑塔;右上:切拉废墟;左下:拉巴特皇宫;右下:布赖格赖格河
据说,令人叹为观止的 “哈桑塔”
其实是一座匆匆收尾、未完工的宣礼塔。据考古发现的设计图纸,哈桑塔原设计高度是80米,如果完工,在当时就是世界第一。跟它配套的哈桑大清真寺有19
个殿堂和480 根柱子,与宣礼塔的命运相同,最后也因雄心勃勃的埃尔曼苏尔国王的突然去世,国力衰退而停工。望着这一片空旷的遗址,令人唏嘘。 千年以来,位于闹市边缘的舍拉废墟一直静默着,荒芜着。 自哈桑塔沿着水岸漫步到乌达雅堡,是游览拉巴特最诗意的玩法,水岸上的狭长公园有不少市民在垂钓、骑行、漫步,有乐队在演奏,有孩童在嬉戏,水上有摆渡船、渔船在游弋穿梭,远远地,就望见了屹立海边悬崖上的乌达雅堡。
魅蓝的舍夫沙万 - 都知道希腊圣托里尼是地中海的明珠,看似简单蓝白色却美得令人窒息。然而世界上还有一个纯蓝色的城市,那就是摩洛哥的舍夫沙万,清新中带有一丝忧郁和神秘。 从前的舍夫沙万,居民听说蓝色能驱赶蚊虫,于是把自己的家园打造成了一个蓝色的天堂。街道、门窗、台阶……你所能想到的一切。在舍夫沙万都是蓝色的。
慢悠悠地从广场爬到不远处的小山上,吹着清凉的山风,一路俯瞰夕阳下的蓝色小城,很梦幻的感觉。 山顶上一座白色的西班牙式清真寺,坐在寺外台阶上静静的观赏落日。上图:如果说摩洛哥是皇室,那么舍夫沙万就是那皇冠上的蓝宝石。一座坐落在阿特拉斯山脉高处的蓝色村庄,是不可错过的摩洛哥温柔的一面。 和小城一样慵懒的猫咪,随意栖息打盹。据说,穆罕默德称猫是洁净之物,伊斯兰信徒把爱猫视作信仰的一部分。但人们一般不把猫星人养在家里,而是任由它们到处大行其道。 镇上的居民是虔诚的信教徒,民风纯朴,他们相信拍照会把灵魂吸走,不经过本人同意,记住不要随意拍人物照片; 蓝色,让人徒然升起忧郁的情绪,而这里的居民生于蓝,长于蓝,蓝色贯穿一生,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上图( 从左至右):兜售旅行工艺品的小城店面;阳光下的老人,步履蹒跚;身着传统长裙的妇女无论置身小城何处,都绝对是一道别样的风景;小猫,悠闲地席地而睡、慵懒地闭目养神、发呆,或打架……在小城苏醒之前,它们是小巷里的主要“居民”;一位老人靠着路灯席地而坐,舍夫沙万的慢生活就是这样无处不在;入夜,各种摊档陆续营业,如果细细逛,没准可淘到物美价廉的手工皮包皮具。
追溯舍夫沙万的历史,15 世纪晚期,西班牙的摩尔人逃难到这里,并定居下来,成为这里最早的居民。后至16
世纪,舍夫沙万曾有过一段短暂的辉煌,独立成一个王国,但好景不长,不到100
年就被摩洛哥苏丹打败,合并为摩洛哥版图。19世纪,舍夫沙万发展成为穆斯林宗教极端主义的中心, 1920
年被西班牙占领以前,这里不对任何外国人开放。那时的舍夫沙万也并不是蓝色 ......
藏在北部山谷里的舍夫沙万,是摩洛哥最淳朴的样子,这里保有人们梦想中摩洛哥应有的一切。
瓦卢比利斯,一座部分出土的罗马古城,位于摩洛哥非斯和拉巴特之间的梅克内斯附近。内有富饶的农业区,它的开发是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的,当时是一个腓尼基/迦太基居民点。公元1世纪起,它在古罗马的统治下迅速增长,面积增至40公顷,城墙总长2.6公里。2世纪时城内建成了许多大型公共建筑,包括教堂、寺庙和凯旋门。橄榄种植业是该城得以繁荣的主因,许多精美的大型马赛克地板城镇房屋在此一时期得到了建设。
始建於公元前3世紀,曾經是古代 “茅利塔尼亞人”
的首都,後成為羅馬帝國的重要前哨基地,並增建了許多精緻的建築物。於富饒的農業區中,保存有這些多樣的考古遺跡。瓦盧比利斯後來短暫成為伊德里斯王朝奠基者伊德里斯一世的首都,伊德里斯一世下葬在穆萊·伊德里斯城鎮附近。 1915年,开始大规模的发掘。考古发现,这里留有保存完好的凯旋门和剧场的白色石圆柱,甚至连古城的街道、居民住房、油磨房、公共浴室、市场等都依然清晰可见;从废墟中挖掘出镶嵌式的壁画、大批制作精巧的青铜人像和大理石人头像,其中包括乌西亚的半身像、梳洗中和穿草鞋的维纳斯像。
其凯旋门建于公元 217 年,中心广场与 “巴西利卡” 的一边相连。“巴西利卡” 是一种建有柱廊的建筑,是法庭开庭的地方。也是举行商业会议的场所,下雨时还可以让人们避雨。 瓦卢比利斯的建筑多种多样,其中有俄耳甫斯的房子,艾弗伯斯带柱廊的房子,维纳斯随从的房子,高利尔那斯的浴室等。这些都与意大利庞贝城中的景色相似。 18世纪,瓦卢比利斯遭到遗弃。当时为了在梅克内斯附近修建穆莱的宫殿,瓦卢比利斯被拆除以便得到建筑材料。否则,瓦卢比利斯有可能成为当今保留最为完好的一处罗马遗迹。
菲斯 Fes 分為三個區域:東方舊城 “Fes el-Bali” 、中央新菲斯Fes el-Jdid (猶太區和皇宮位於此地)、東南方的新增城區 Ville Nouvelle (法國人建立的行政區); 曾於12世紀時成為世界最大的城市,科學與宗教中心; 皇宮7個城門,象徵君王蘇丹有七重天那樣崇高如天的地位; 老城區城牆總長32公里,巷子總長160公里,居民4萬人; 菲斯,這摩洛哥最古老的皇城!最悠久的精神首都!世上最容易迷路的城市! 城內的 “卡魯因大學” 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大學,為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的高等學府;
曾有人这样描述菲斯:我相信菲斯是阿拉伯世界里最经典的老城风景,原始的小巷,繁华的集市,行走的驴子,游客极速的脚步…… 布日卢蓝门是古城中两条中轴路的起点,城门上镶嵌满了精致的蓝色瓷砖,伊斯兰风情浓郁,菲斯古城之旅將从这里展开。
Ifran + Midelt + Atlas mountains
在摩洛哥中部地区,有一个只有 3
万多常住居民的小城——伊夫兰(Ifrane)。景观酷似欧洲,早期被法国人看中,依照欧式风格修建改造,并成为法国人的度假胜地。摩洛哥独立之后,伊夫兰的欧式建筑被保留了下来,并且经过不断修缮,成为了摩洛哥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在这里,可以随处看到尖尖的瑞士小屋、林荫道、绿地和公园。
伊夫兰地处摩洛哥 “阿特拉斯” 山脉腹地,沿路欣赏山地壮美的景色,叹为观止。阿特拉斯山脉(Atlas Mountains),是地中海与撒哈拉沙漠之间的山脉,位于非洲西北部,长2,400公里,横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三国,把地中海西南岸与撒哈拉沙漠分开。 關於阿特拉斯山脉,在西方的文化上有很多的傳說,最早的源起是希臘神話, 也無怪乎摩洛哥人認為他們不是非洲,而是歐洲國家!
有人说:在穿越撒哈拉以前,没人能以旅行家自诩。撒哈拉作为人生50个必到的地方之一,是许多行者终其一生的梦想。
穿过兹山谷,顺着驼铃声响,去寻找三毛前世的乡愁,那燃烧生命的热烈和自由。 骑上骆驼,跟着驼队,一步一步走近撒哈拉,沙丘起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Tazarin + Nkoub berber village
农业为主的柏柏尔人,以村庄为居住单位,一般都栖息在山巅之上。村庄规模不大,居民数百。村里的房子成排状,一排一排从山巅向下延伸,外围则是大片大片灌溉良好的农田和牧场。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这些村庄一直保持着相对的与世隔绝,这也使得他们的文化习俗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留。 村庄景色受到好莱坞著名导演 “斯皮尔伯格” 的青睐,《星球大战》在此取景。 七世纪时,阿拉伯穆斯林发动战争,进入这片土地。柏柏尔人迅速被同化,有一部分迁到撒哈拉沙漠,以大自然天然的庇佑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过着只有自己民族才能理解的日子。 茫茫大漠并不是荒无人烟的,常常有商队经过,驼铃阵阵。 据说,柏柏尔人最少要有一次穿越沙漠的经历,这样的人生才算完整。Draa Valley + Ait Ben haddou埃本哈杜,1987年被 UNESCO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德拉谷(Draa Valley)、阿特拉斯山脉(Atlas
Mountains)以及从摩洛哥到撒哈拉沙漠时,到处能看到美丽迷人的古城堡(Kasbahs)。摩洛哥的古城堡是由摩洛哥柏柏尔人于数百年前用河岸黏土建造的具有防御工事的部落村庄。随着柏柏尔人口本土化发展,摩洛哥古城堡的外墙和斜塔上刻有明显的几何图案或绘制的图案,这些在设计和装饰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沿着摩洛哥风景最秀丽的一条道路启程,驱车穿过高阿特拉斯山脉(High Atlas Mountains)和提什卡山口(Tizi n'
Tichka)。顺着青翠的山谷,沿途欣赏当地小村庄令人窒息的美景。探索备受保护的艾本哈杜古城(Kasbah of Ait Ben
Haddou)。 艾本哈杜古城,是摩洛哥南部瓦尔扎扎特地区的一个筑垒村和古城,位于马拉喀什东南方约100公里,地处阿特拉斯山脉之中。垒村里面有十多处由泥土及干草建成的泥屋,是摩洛哥黏土建筑的典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有二十多部电影和电视剧曾在此地取景。
权力的游戏 [2],史诗奇幻题材的美国电视连续剧。
波斯王子:时之刃 (2010)
通天塔 (2006)
天国王朝 (2005)
亚历山大大帝 (2004)
角斗士 (2000) [3], 获奥斯卡金像奖之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服装设计奖、最佳视觉效果奖、最佳音效奖。
盗墓迷城 (1999)
达赖的一生 (1997),因议题敏感遭到大陆禁播。
基督最后的诱惑 (1988),获奥斯卡金像奖之最佳导演奖。
黎明杀机 (1987)
尼罗河宝石 (1985)
时光大盗 (1981)
万世救主,英意合制的1977年电视短剧,讲述耶稣的一生,包括他降生、传道及复活。
霸王铁金刚 (1975), 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马拉喀什(Marrakesh),公元1062年成为摩洛哥首都 马拉喀什的 “德吉玛广场( Djemaa el Fna )” 可以说是全球唯一依然保持着原始风貌、充满生命活力的 UNESCO 世界文化遗产,你可以说它喧嚣、嘈杂、到处是“牛鬼蛇神”,你也可以说它缤纷、热烈,充满人间最温暖的气息。UNESCO Masterpiece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
“ The spectacle of Jamaa el Fna is repeated daily and each day it is
different. Everything changes — voices, sounds, gestures, the public
which sees, listens, smells, tastes, touches. The oral tradition is
framed by one much vaster — that we can call intangible. The Square, as a
physical space, shelters a rich oral and intangible tradition. ”
马拉喀什博物馆、本约瑟夫神学院、巴西亚皇宫、库图比亚清真寺都在德吉玛广场周围,然而,世俗的气息好像集中在广场中央了,其他该清静的地方仍然是清静的,该高贵的地方依然保持着它的高贵。 苏州古典园林给出了中国人的答案,马约尔花园( Jardin Majorelle )给出了摩洛哥人的答案。同样是移步换景,马约尔花园更依赖丰茂的植物、辽远的苍穹、蓝调的建筑色彩……
一座位于大西洋沿岸,临近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的海港小城。 16世纪,西班牙、英格兰、荷兰和法国的各种势力和殖民者都试图侵占索维拉,均为未果; 18世纪下半叶,摩洛哥的穆罕默德三世命令他的奴隶,一位名叫 “泰奥多尔·科尔尼” 的法国工程师和其他几个欧洲的建筑师和技术人员来到这里,要求他们将这个来往欧洲、美洲、非洲船舶重要停靠点的海港,建成要塞,增加摩洛哥同欧洲各国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如今的索维拉,仍是座很小的城市,人口仅有7万多,和摩洛哥的其他城市一样,有新城区和老城区两个部分。 老城区遗留有海港古城门、老鱼市码头、旧集市广场、斯卡拉古堡等历史遗迹。 争夺此地的历史过程中,欧洲人、阿拉伯人、非洲土著部落、柏柏尔人、犹太人带来了他们各自的文化,相互融合,使小城更具文化魅力。 这里常年气候温和、风景迷人,不远处的摩加多尔岛挡住了大西洋的洋流和海浪,使得索维拉港有一处宁静的港湾。港湾虽然平静,但站在城墙内外,海风依然呼呼作响。宽阔平整的沙滩上满是冲浪、帆板、风筝冲浪者的身影。
正如 “索维拉” 在阿拉伯语中意寓的那样:“优美如画” 。
被《Lonely Planet》评为全球十佳旅行目的地; 文艺与时尚大咖们在这里汲取源源不断的灵感....... 孩子,对未知世界带着好奇,用嗅觉、味觉、听觉、视觉和触觉,感受这场旅行。
来吧!丰富多采游学旅程,敞开胸怀,等待着你们!欢迎你们!